一个世纪来,作为中国现代医学教育的开拓者,协和一直坚持创办之初的“科学济人道”的校训,为中国和世界医学发展培养了大批医学精英,他们为人民健康事业做出的光辉业绩,在中国现代医学的浩瀚星空中编织出了一条璀璨的星河。
回顾历史,是为了铭记、感恩,更是为了传承文化、展望未来,牢记使命、引领创新。纵使岁月流逝,时光荏苒,协和人济世报国的精神历久弥新,一代代协和人传承着这一文化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不断创造出新的辉煌,为我国人民健康事业贡献协和力量。
雕塑是人类的精神产品,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基金会拟开展“协和精神传承-历史贡献人物塑像”项目,以协和历史大家为雕塑对象,进行历史贡献人物塑像工作,是为了通过建立雕塑的形式,一方面,可以纪念这些在协和百年发展中做出来突出贡献的大家,以及他们的优秀事迹,宣传他们的贡献精神;另一方面,也可以实体化协和的历史,促进校园发展,铭记协和精神,传承协和文化。
目前,已选定的第一批协和历史大家塑像名单,包括院校已故院校长9人、医学领域其他专家12人共计21人。塑像完成后,将在协和校园,包含礼堂、校史馆、二级所院院内等区域摆放,供师生员工瞻仰。通过树立雕塑,可以更好地传承协和文化,让教职工更加了解先人的事迹,熟悉他们在院校发展过程中所做的巨大贡献,以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传承协和精神。
塑像人物
(一)9名已故历任校长:
1.麦克林(Franklin C. Mclean,1888—1968)
内科学家,教育家。第一位北京协和医学院院长。生于美国伊利诺斯州Maora市,1910年获拉什医学院(Rush Medical College)医学博士学位,1914年麦克林受聘到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the Rockefeller Institute for Medical Research)从事研究工作。1916年6月20日,经北京协和医学院校务委员会批准,麦克林被聘为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和内科学教授,年仅28岁。1917年9月24日,麦克林主持了北京协和医学院奠基仪式。同年底,他返回美国服兵役。1920年麦克林兵役期满后返校工作,但辞去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职务,任内科学系教授。
2.胡恒德(Henry S. Houghton,1880—1975)
医学家、教育家。生于美国俄亥俄州。1901年毕业于俄亥俄州立大学,后考入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1905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912年,胡恒德受哈佛大学中国医学院聘请,任院长和热带病学教授。1916年,哈佛大学中国医学院停办后,胡恒德受聘为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工作。1918年2月,胡恒德受聘为北京协和医学院代理校长,代替麦克林主持协和建校工作。1921年正式担任协和医学院院长。1928年1月,辞职返回美国。1935年9月,再次到北平担任协和医学院代理院长。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武力强占了北平协和医学院,胡恒德被日军囚禁,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后才获释。1946年,胡恒德退休返回美国。
3.顾 临(Roger S. Greene,1881—1947)
外交家,教育家。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1901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学士学位,次年获硕士学位。1907年,顾临先后在大连、哈尔滨、汉口等地任领事、总领事。顾临在哈尔滨任领事期间,当地爆发了鼠疫,他曾经支持伍连德开展的防疫事业。1914年顾临受聘为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驻华医社远东部主任,成为中国医学考察团队员,负责在华发展医学教育。1921年起出任基金会驻华代表,先后与麦克林、胡恒德一起主持了北京协和医学院早期建设工作。1922年任北京协和医学院董事会秘书,1928年任北平协和医学院代理校长。1935年辞去北平协和医学院代理校长职务,返回美国。
4.刘瑞恒(1890—1961)
著名医学家,中国创伤医学的奠基人,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创建者,字月如,直隶南宫人。于1903年考入北洋大学堂,1906年未毕业即送美留学,入哈佛大学,1909年他获得理学学士学位,1913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18年,到北京协和医学院任外科医师。1924年任北京协和医院代理院长,1926年任协和医院院长。1928年被南京国民政府任命为卫生部次长,主持常务工作。1929—1937年他兼任北平协和医学院校长,成为协和首位中国人校长,直至抗战,同时兼任军医署署长。1937年任后方军事委员会卫生勤务部部长,负责管理军医业务。抗战胜利后,1946年任美国医药援华会主任,兼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卫生委员会主任,办理战后全国各地卫生机构、医院和医学校等方面的恢复工作。1949年到台湾,主持“台湾地区医疗卫生委员会”,担任当地红十字会长、防痨协会常务理事、台湾省血清疫苗制造所审议委员会和环境卫生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5.李宗恩(1894年9月10日—1962年)
江苏常州人。内科学家、热带病学家。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1922年获伦敦大学硕士学位和格拉斯哥大学科学博士学位。1921年,参加英国皇家丝虫病委员会赴西印度考察热带病,随后任职于格拉斯哥西部医院,1923年回国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内科襄教授。抗日战争爆发,1937年南下筹办贵阳医学院,并于1938年6月成立后担任院长职务。抗日战争胜利,1947年5月北京协和医学院复校,担任协和医学院的校长。毕生从事医学教育、科研工作,对血丝虫病、血吸虫病、疟疾和黑热病等有较深研究,在领导黑热病流行病学研究工作中尤有建树,培养多名热带病学家。历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英国医学会及远东热带医学会会员。1949年任欧美同学会理事长。1955年—1956年任欧美同学会主任委员
6.沈其震(1906 年2月10日—1993年6月16日)
湖南长沙人。生理学家,是新中国医学科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中国人民军队卫生事业的创建人之一。1931年获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30年代创办了由中国共产党北方局领导的天津诊所和《医学知识》杂志等刊物。1937年在汉口参加新四军,筹建了新四军军医处并任处长,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卫生部部长。1943年到延安,任中央军委卫生部第一副部长募集了医药器材,为解放区输送了大批急需物资,动员了大批科技人员到解放区工作。1952年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首任院长,建立了多个研究单位。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7.黄家驷(1906年7月14日—1984年5月14日)
江西玉山人。外科学家、医学教育家,美国胸外科专家委员会创始委员,中国心胸外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学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委员、一级教授。他研究支气管成形术和心脏外科体外循环问题,结合当时条件曾对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的切断缝合方法做了改进。这些均对当时我国胸腔外科的发展起到了指导和推动的作用。黄家驷曾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外科学会会长,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名誉院校长。主编的《外科学》著作多次再版,为了纪念他对医学和医学教育的巨大贡献,第四版改为《黄家驷外科学》。
8.吴阶平(1917年1月22日—2011年3月2日)
江苏常州人。医学科学家、医学教育家、泌尿外科专家和社会活动家、九三学社的杰出领导人。1937年毕业于北平燕京大学获理学士学位,1942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吴阶平主要从事泌尿外科工作,对肾结核对侧肾积水问题,输精管结扎并用远段精道灌注,肾上腺髓质增生、男性计划生育等方面有突出贡献。60年代设计了特殊的导管改进前列腺增生的手术,使手术出血量大为减少,手术时间缩短,被称为“吴氏导管”。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198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主编有《泌尿外科学》、《外科学》、《泌尿外科进展》等著作。
9.顾方舟(1926年6月16日—2019年1月2日)
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宁波,医学科学家、病毒学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原院长、一级教授。1944年至1950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医学系;1951年留学苏联就读于苏联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病毒学专业,获副博士学位。1958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脊髓灰质炎研究室主任。1964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所长,顾方舟对脊髓灰质炎的预防及控制的研究长达42年,是中国组织培养口服活疫苗开拓者之一,被称为“中国脊髓灰质炎疫苗”之父。顾方舟1985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内科学院(伦敦)院士,欧洲科学、艺术、文学学院院士,2019年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二)12名其他专家:
1.张孝骞(1897年12月28日—1987年8月8日)
男,湖南长沙人。内科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国消化病学的奠基人,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毕生致力于临床医学、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工作。对人体血容量、胃分泌功能、消化系溃疡、腹腔结核、阿米巴痢疾和溃疡性结膜炎等有较深入的研究。
2.钟惠澜(1901年6月24日—1987年2月6日)
男,广东梅县人。医学家、热带病学家和寄生虫病学家,我国热带病研究奠基人。曾任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兼内科主任;北京友谊医院院长、名誉院长;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所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3.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
女,福建厦门人。妇产科学家,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1955年当选为首届中国科 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研究方面做出了贡献。
4.林可胜(1897年10月15日—1969年7月8日)
男,祖籍福建厦门,生于新加坡。生理学家,中国现代生理学的奠基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第一位华人院士。1919年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院,先后获医学内科与外科学士学位、哲学博士与科学博士学位。1924年7月任协和医学院教授,1926年7月1日任北平协和医学院生理系主任,直到抗战爆发。林可胜在消化生理学与痛觉生理学研究领域的先驱。1930年他发现并命名的“肠抑胃素”是中国人发现的第一种激素,被公认为生理学经典性工作,因而著称于国际医学界。
在抗日战争中,组织战地救护队,任救护总队队长。在贵阳,主持了中国战时最大的医学中心“卫生署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总所”,先后派遣了一百多个救护队分赴各战区,并在五个战区设立分站。募集善款6600万,培训军医军护及各种技术人员2200余人。创建和领导了中国军队救护系统,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5.兰安生(1890—1962)
公共卫生学家。1890年出生于中国浙江宁波,父亲是兰雅谷加拿大传教士,1889年兰雅谷被委派到宁波一所教会医院工作,集资建立了现在的华美医院。兰安生1917年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创立了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系,他主导建立的全球第一个社区卫生机构——北平第一卫生事务所,成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起点。这种在城市中建立三级保健网的模式,被称为“兰安生模式”。
6. 伍连德(WU LIEN-TEH,1879年3月10日-1960年1月21日)
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中国卫生防疫、检疫事业创始人,中国现代医学、微生物学、流行病学、医学教育和医学史等领域先驱 ,中华医学会首任会长,北京协和医学院的主要筹办者。193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华人世界首位诺贝尔奖候选人。1910年他指挥扑灭了东北大鼠疫,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例以科学防疫专家实践与政府行为相结合、有效控制的大型瘟疫。他亲手实施了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例病理解剖,成为世界上提出“肺鼠疫”概念第一人。1911年,主持召开万国鼠疫研究会,在他的推动下,中国收回了海港检疫主权。1915年,他与颜福庆等发起建立中华医学会,并任第一、二届会长,创刊《中华医学杂志》。
7.张锡钧(1899年6月3日—1988年3月20日)
男,天津人。生理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中国现代生理学奠基人之一。1920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同年留学美国,在芝加哥大学及芝加哥大学罗虚医学院学习,至1926年先后获理学士、医学博士和哲学博士学位。1926年回国,任北京协和医院内科住院医师、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他参与发现了中枢神经的化学递质,与诺贝尔奖获得者达尔(H. H. Dale)共同确定了乙酰胆碱在神经冲动化学传递中的作用。
8.刘士豪(1900年12月24日—1974年6月2日)
男,中国内分泌学家。1925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28年和1933年先后赴美国纽约洛氏医学研究所和英国伦敦柯氏生物化学研究所进修。30年代在协和医院首建代谢病房和相应的实验室。1961年在协和医院建立第一个内分泌科,任内分泌科主任;1965年,首次在中国建立胰岛素放射免疫及醛固酮的测定方法。他最重要的贡献是对钙磷代谢的研究。
9.诸福棠(1899年11月28日—1994年4月23日)
男,江苏无锡人,儿科学家。1927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1931年赴美进修,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儿童医院教授、名誉院长。1955年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31—1933年成功地提取胎盘球蛋白,主要对易感儿接触麻疹后及早作肌肉注射,大大降低了麻疹死亡率。1960年与北京、上海、长春等地的医务工作者协作研究麻疹减毒活疫苗获得成功,在全国推广应用后,麻疹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降低。诸福棠创建了儿童医院和儿科研究所,培养了大批儿科人才。主编了我国第一部儿科大型教科书《实用儿科学》,本书是儿科临床、教学、保健科研的重要参考书。
10.陈克恢(1898年2月26日—1988年12月12日)
男,药理学家。中药药理研究的创始人。上海人。1918年清华学堂毕业,同年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1920年毕业后进入该校医学院,1923年获生理学博士学位。1923—1925年任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理系助教。1926年转到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1927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并晋升为药理学副教授。1929年任礼来药厂药理研究部主任兼任印第安那大学医学院教授。1948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曾被选为国际药理联合会名誉主席。他研究中药先后达30余年。1924年首次阐明了麻黄碱的药理特性,之后,麻黄碱被广泛应用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以及很多过敏性疾病的治疗中。这是以天然产物为先导化合物,开发新药的范例。50年代他在磺胺、麦角、雌激素、多种抗生素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发表论文约350余篇。
11.邓家栋 (1906年-2004年5月22日)
内科学及血液学家,多年致力于临床医学和血液学研究,主持建立中国第一个输血及血液学研究所;九三学社第六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七届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八、九届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务委员,我国血液学创始人之一、著名的血液学家、医学教育家。多年致力于临床医学和血液学研究;主持建立中国第一个输血及血液学研究所:重视医学教育,积极参与恢复八年制的医学教育。曾主编《内科学基础》、《诊断学基础》、《临床血液学》及其他医学专著。
12.周美玉(1910年10月29日—2001年3月13日)
女,护理学家。浙江慈溪人。1930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护理学校护理科,两度赴美学习护理专业,获麻省理工学院公共卫生及卫生教育硕士及哥伦比亚大学护理教育硕士。周美玉是中国农村卫生护理工作的先驱者。1932—1937年,周美玉参加晏阳初的乡村建设工作,任河北定县平民教育促进会卫生保健护理主任兼附设护士学校校长。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周美玉追随林可胜投身抗战,加入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参加战地救护,创立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她是中国军护的先驱者,有“军护之母”之誉。1942年和1946年,周美玉两度出任中国护士学会副理事长,一生献给护理事业。